1871年普鲁士领导下的德国统一导致新教主义的加强。奥托·冯·s斯麦(Otto von Bismarck)试图通过1870年代初期的反罗马天主教运动Kulturkampf来削弱罗马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士令在德国被禁止,其成员被驱逐出该国。在普鲁士,以俾斯麦文化部长阿达尔伯特·福尔克(Adalbert Falk)命名的“福克法律”规定德国公民身份和参加德国大学的牧师职权,对学校的州检查以及州对教区和主教任命的确认。尽管罗马天主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与梵蒂冈的谈判得到了改善,但Kulturkampf却使罗马天主教徒对帝国和对普鲁士的敌意深表不信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人口中约三分之二是新教徒,其余为罗马天主教徒。巴伐利亚是罗马天主教的据点。罗马天主教徒在巴登-符腾堡州,萨尔州和莱茵兰州的大部分地区也有很好的代表。在德国的其他地方,尤其是北部和东北部,新教徒占大多数。
在希特勒政权时期,除了个别的抵抗行动外,老牌教堂无法或不愿意对国家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纳粹路德维希·穆勒(LudwigMüller)被任命为柏林的路德教会主教。希特勒虽然提出了罗马天主教,但只尊重罗马天主教的权力和组织,不尊重其宗旨。 1933年7月,纳粹掌权后不久,与梵蒂冈达成和解,规范了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取得了首次外交成功。作为对在全国范围内维持教派学校权利的回报,梵蒂冈向纳粹保证,罗马天主教神职人员将避免政治活动,政府将在选择主教方面拥有发言权,而教区界限的变化将受到限制。政府批准。但是,纳粹很快违反了协议的条款,到193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教派学校都被废除了。
在1933年底,路德教会牧师马丁·尼莫勒(MartinNiemöller)和迪特里希·邦霍弗(Dietrich Bonhoeffer)领导下的一个反对派团体成立了“认罪教堂”。该教会的成员反对纳粹接管路德教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该组织的许多成员最终被捕,其中一些被捕,其中包括邦霍弗(Bonhoeffer)。
具有足够规模和稳定性并忠实于宪法的宗教团体可以被视为法定公司(KörperschaftenöffentlichenRechtes)。这给了他们一定的特权,例如能够在国立学校进行宗教教育(德国宪法规定,尽管有些州对此豁免),并由德国税收部门收取会员费(收费)为“教堂税”:附加费为所得税的8%至9%。该身份主要适用于罗马天主教堂,主线新教徒EKD,一些福音派自由教堂和犹太社区。关于允许其他宗教团体(如穆斯林)也进入这个系统,已经有很多讨论。
在前东德的共产主义国家,基督教教堂受到政府的限制。在21世纪,包括首都柏林在内的东德领土比西德宗教信仰薄弱,世俗化程度更高。
截至2016年,基督教是德国最大的宗教,估计占该国人口的58-59%。该国最大的两个教堂是罗马天主教教堂和德国福音派教堂(EKD),这是新教联合会(路德教会和改革派),路德教会和改革宗教堂。两家教堂在2016年合计占人口的55%,其中天主教占28.5%,福音派占26.5%。 2016年,东正教教堂占人口的2–2.7%,其他小型基督教教堂(其中的许多是福音派新教徒)占1–1.5%。
该国约有35–36%的人口与任何教堂或宗教都不隶属,少数人则信仰其他宗教。德国第二大宗教是伊斯兰教,拥有210至470万的信徒(2.6%至5.7%)。较小的宗教团体(少于1%)包括犹太教,佛教和印度教。